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

衛教文章

手術後沾黏

內視鏡暨微創醫學介紹 / 尚未分次類別資料來源: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

手術後沾黏

台大醫院童寶玲醫師

案例

  陳小珠年輕時因卵巢有巧克力囊腫開過兩次刀,後來又因子宮肌瘤再開刀,卻不能再懷孕,接受過兩次試管嬰兒治療皆失敗。如今放棄不想再生育了,卻常常腹痛如絞,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腹內有大小不等的數個小「包包」,在麻醉下經陰道抽出「包包」內透明的液體後疼痛會改善,但不久又形成,得再抽吸。她問婦產科醫師為何不開刀進去把這些「包包」清乾淨。醫師說手術很困難,很可能會把腸子弄破,而且手術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「包包」。

什麼是手術後沾黏

  手術後造成腹部或骨盆腔沾黏是很常見的問題,沾黏是指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的表面因受傷後修復傷口時,兩者之間形成薄厚不等的結締組織,其內可能還會有微血管。這些結締組織便稱為「沾黏」。

沾黏造成的問題

  沾黏會導致器官無法自由蠕動,例如沾黏在腸道,會造成便秘、腸阻塞、腸套結而常常腹絞痛,甚至要手術來清除沾黏的腸子,以免腸子壞死。沾黏在輸卵管則會造成不孕,需得進行試管嬰兒技術才能懷孕。沾黏發生在腸道也會造成下一次手術時,腸子破裂的危險,手術的困難度增加,手術中可能需要修補腸子,增加感染及造成延長住院。

  蘇格蘭有一份追蹤腹腔及骨盆腔手術後的病人,手術後十年內再次住院或手術機率的報告,5.7%的病人因沾黏而需再住院,3.8%的病人因為沾黏而需再接受手術。歐美也有不少研究發現,沾黏導致再次住院或手術,造成很高的醫療成本,美國估計一年可高達十億美金。

手術後沾黏的預防

  很多研究及經驗告訴我們,造成沾黏的原因為器官表面過度破壞,感染及出血時會更加加重這些破壞,置入體內異物也會造成沾黏的形成。因此,良好的手術技術很重要,精準的縫合技巧可以讓沾黏減少極多。手術中感染及出血的預防及控制也很重要。

  最近幾年,因為生物醫療科技的蓬勃發展,生產了不少防沾黏的優良高價位產品,在手術中將這些產品放入體內,可以有效覆蓋在器官表面,阻隔沾黏的發生。隔一小段時間,這些防沾黏的物質會再次被體內完全吸收代謝,對身體無害。很多臨床實驗皆發現效果極佳,可以大大減少術後沾黏的發生,一時成為手術的時尚寵物。

實際發現

  舉例來說,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是公認術後最會發生沾黏的手術,以傳統開腹腔手術來進行子宮肌瘤切除後,於肌瘤切口處的沾黏發生率高達90%,而使用腹腔鏡手術,在完美的縫合技術下,沾黏率仍高達60%,但在應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時再配合防沾黏高科技產品,沾黏的發生率可減少到40%以下,而且所產生的沾黏都較薄,若要再進行手術時,屬於輕度、好處理的沾黏。

  子宮內膜異位的手術也是術後常常發生沾黏的手術,子宮內膜異位本身會造成器官表面發炎而造成沾黏,手術中切除這些沾黏時會造成更多「粗糙面」,有時反而製造更多的術後沾黏。子宮內膜異位因沾黏造成不容易懷孕,手術後清除掉子宮內膜異位處及沾黏,懷孕率會提升。但手術造成的沾黏卻又破壞了輸卵管的活動能力,使懷孕機率下降,造成很大的困擾。因此,在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疾病的手術中,防沾黏產品的應用實在有其必要性。

應用防沾黏產品的危險性

  防沾黏產品主要目的在形成兩組織之間的隔離空間。因此,在有感染的情況下,會使感染源(如細菌),在此密閉空間形成蓄膿,而引起抗生素等藥物,產生無法有效治療的後果。因此,手術中有感染或潛在感染的情況下,不適宜使用。

  另外,在腸子銜接處也不適宜使用防沾黏產品,擔心會妨礙腸子接合處的傷口瘉合。

總結

  防沾黏產品的出現在手術界形成了不小的騷動,但因為這些產品的高價位,令很多「重視」基本功夫(指好的手術技術)的實力派外科醫師所不屑。但當高科技產品越發達時,實力派醫師也不得不讚嘆他人領域之高明。新的觀念、新的產品使手術做得更好、恢復更佳。多方受益!

註: 文章部分內容刊載於健康世界。

分享: Facebbok Plurk